烏克蘭“西風壓過東風”背後:“親歐”年輕人走上社會舞臺

  美國壓過俄羅斯,是理解此次烏克蘭變局的重要背景
  陳曉晨
  一覺醒來,烏克蘭已然變天。烏克蘭在16個小時之內的劇變,讓包括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在內的利益相關方都措手不及,更讓觀者覺得眼花繚亂。在下“民主的勝利”或“反對派的政變”這樣的意識形態定論之前,我們更應該看到,此次烏克蘭變局的核心是“東西之爭”,“脫俄入歐”是示威者的核心訴求,美俄之爭是外部推手。這能讓我們瞭解烏克蘭變局背後的根本原因,並展望接下來的走勢。
  烏克蘭變局的背後,是一個國家在政治上的撕裂。此次示威者中很多中堅力量來自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而剛剛被議會宣佈罷免的總統亞努科維奇最後一次在烏克蘭東部城市哈爾科夫露面。這絕非偶然。兩座城市分別代表著烏克蘭內部的兩種力量:西部的親歐洲派和東部的親俄羅斯派。
  烏克蘭一直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斷裂帶”上。歷史上,烏克蘭西部曾長期接受歐洲天主教文明的浸潤,而東部則是俄羅斯民族的發祥地。至今,東部仍然有很多人習慣說俄語,而西部人很多甚至不會說俄語。歸屬歐洲,還是歸屬俄羅斯,這是烏克蘭人身份認同的首要問題。此次變局就起源於烏克蘭加入歐盟進程受阻,而季莫申科獲釋後在第一時間表示“烏克蘭一定要加入歐盟”,則再次點明瞭此次變局的主旨。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在文化上的吸引力顯然要大過俄羅斯,尤其是在年輕一代。這不僅是在烏克蘭,在整個東歐地區都是一個大趨勢。“加入歐盟”在這一代人中像是一劑萬靈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此次示威者之中,年輕人占了大多數。與他們的上一輩不同,年輕人中間的地域差異減弱了,對“成為歐洲人”的渴望更強。經年累月,當親近歐洲的年輕人走上社會舞臺,烏克蘭在東西方之間的天平也隨之倒向了西方。這是烏克蘭“向西”的社會根源。
  “東西之爭”還體現在大國關係上,尤其是美俄、歐俄之爭上。在斷裂帶上的烏克蘭,內政很大程度上為外部勢力所左右,其中美國、歐洲和俄羅斯是最重要的三家。在這個意義上,“東西之爭”指的不僅是烏克蘭內部的東西對立,更是不斷東擴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迎頭相撞。
  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將烏克蘭稱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支軸”。如果說,歐盟考慮的是東擴,那麼美國考慮的主要就是限制俄羅斯的問題。美歐雙方的不一致,集中體現在“粗口門”事件中。而俄羅斯的訴求則是傳統的地緣空間——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斯大林到普京沒有根本變化。
  烏克蘭獨立後,美俄爭奪烏克蘭內政控制權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需要註意的是,烏克蘭國內走勢,和美俄之間的勢力消長呈現了驚人的吻合。2004年動蕩,親美親西方的尤先科上臺,發生在美國全球權力的頂峰期,而彼時俄羅斯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到油價上漲的紅利。2010年傳統上被認為是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贏得選舉上臺,則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勢力一度滑落、而俄羅斯看起來已經重新崛起的當口,這也並非是巧合。到了2014年,美俄之間的天平再次出現了逆轉。美國已經逐漸從危機中走出,而歐洲經歷了歐債危機後也重新加強了內部整合併開始了進一步東擴。雖然願不願意為烏克蘭出錢是另一回事,但是美歐的力量明顯加強了。
  反觀俄羅斯,在危機後受到了很大打擊,前景不被看好。美國壓過俄羅斯,是理解此次烏克蘭變局的重要背景。此次美國不遺餘力地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派別,甚至嫌歐盟太軟,就是明證。
  烏克蘭局勢接下來將如何發展?這仍然要回到東西之爭的主題上。目前,親西方派得勢,其代表人物季莫申科將重新登上政治舞臺。此時,美歐進一步表態,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錶面上說的是利沃夫的獨立訴求,實際上針對的是親俄的東部和南部獨立的可能。俄羅斯則還有後手,是等待親西方派內訌(與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決裂類似),還是策動東部自治,或者等待時機,取決於美歐俄高層博弈。不過,目前確實看起來“勢”在西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x99zxcj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