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健/重慶渝北區
  背景:解放前重慶朝天門的水碼頭下,枯水季節露出大片沙灘,俗稱沙嘴。由於過往旅客多,小商小販便在這裡搭棚為市,各色人物都來此討生活,魚龍混雜千奇百怪,熱鬧非凡。
  餐飲雜燴大排檔
  老竈火鍋遍佈石階兩旁,炭竈上架著鐵鍋,鍋內擱有井字木格,麻辣燙的汁水沸騰噴香,令人垂涎。但凡有顧客,攤主便操刀將牛油渣、牛心肺、牛大腸改刀為小片,供顧客燙著佐酒用飯。
  小飯館葷菜一般為蘿蔔燒肉、大肥肉蒸燒白、紅苕底子粉蒸肉,便於保溫。炒菜少。下酒菜有滷牛肉、燒臘、鴨雜碎、油酥花生米。麵條旺實,抄手皮厚若水餃皮,包子皮多餡少,但都很便宜,容易吃飽,大鍋燴菜最行銷,走攏就吃。其內容是邊角肉塊加時蔬,切碎後燴煮,每份一海碗,附送泡菜及合湯。“十二象”湯鍋也是一鍋混煮,按碗計價。食客曉得好歹算葷菜,圖便宜,所以也不乏買主。
  大碗堆尖的糙米飯稱為“帽兒頭”,下飯菜為豆花、鹹菜。“牙牙飯”是用大鐵鍋烘出的陳米飯,耐餓,顧客說好斤兩,攤主用刀劃一塊下來。菜餚為攤主精心打整的下等豬肉,粗皮糙肉經過蒸煮不收縮,盛在碗中顯得分量足。
  外地長途販運來的雞鴨,經小販加工成麻辣雞塊、燒臘鴨子,供旅客帶上船去下酒。其它零碎小吃甚多,難於枚舉,總之屬低檔食品。
  民間藝人大舞臺
  每年春節前後,嘉定川戲女科班班主“鄧道士”必到沙嘴。他照例先用大紅帖子遍拜朝天門的袍哥及地方保甲,然後豎起大棚,鑼鼓喧天。一幫少年女演員在臨時搭成的舞臺演戲,每天上、下午兩場,買票入內。場內沒有座位,觀眾站立觀看,遇雨散棚。
  評書藝人劉敬軒,能說《金雞芙蓉圖》、《五美圖》等“八大本”,每部書可說上兩個月,在朝天門賣藝最久。唱書藝人餘躍淵40來歲,穿戴整齊,嗓音清脆,一副斯文相,屬於“文案”。他敲銅鑔、檀牙板唱《封神榜》,合韻合轍,擁有眾多聽眾。“範傻兒”的弁兵劉紹華退伍,亦以唱《封神榜》馳名,有一副高亢的嗓子,每次以川戲曲牌《鎖南枝》唱序曲,接著又用《紅衲襖》曲牌唱上幾十句,加以大段說白並輔以武功,屬於“武案”。
  花鼓表演必有女藝人,拋刀擲棒,擊鼓傳花。唱本有《梁祝》、《白蛇傳》等,但為了迎合某些旅客的低級趣味,也唱《十八摸》、《魁星樓》、《乾媽問病》等。女藝人容易受欺負,出於無奈,要拜袍哥大爺為“乾爹”,尋求保護傘。
  江湖術士大集市
  沙嘴兜售的全部為便宜貨,如蓑衣、棕披、斗笠、草鞋、麻鞋。也有居家什物,來自收荒匠和賊娃子,間或有舊皮袍、皮鞋、毛毯、鐘錶、瓷器等,識貨者可能買到中意東西,但多數旅客會上當。
  江湖上的星相師、游醫、巫術、戲法等各行當,都把沙嘴當作發財寶地,騙局五花八門。
  游醫稱“汗門”,以假藥騙人,常見的有賣蛇藥、拔牙、治花柳病者。出類拔萃的是兩人搭檔,均扮作山民獵戶。一人持獸骨,編造獵熊、獵虎,遇上野人、人熊之類的故事。另一人埋頭在鋼挫上磨骨粉,不開口,裝啞巴。巫術者稱“彩門”,布招上面大書:“鬼神莊團山法一一趕屍、凈宅”,“包收臭蟲、耗子”等,賣神藥、神水、鬼符之類。施行“圓光法”者,自稱能在白紙上顯示亡靈、失物影像。算“八字”者,來人只報姓名,術者可從一疊早已寫好的紙條中找出相符的“八字”單。
  也有人在席棚內展出“人頭蜘蛛精”、“五頭怪雞”,娃娃魚、金錢豹、畸形人。沒有特殊本領的騙子,則以在路邊傳授魔術,或玩“人人寶”、套“圈圈寶”維生。
  雜技武術大賣場
  年年必至的是河北人劉鳳朝的馬戲班,此人留髯一尺許,綽號“老一撮毛”。他自備布棚、網索,圈一塊場地,開場前吹奏洋號洋鼓,女子在場外騎馬馳騁招徠觀眾。節目常年不變,八名小女孩輪流表演雲梯、鑽圈、頂碗。壓軸戲由年逾六旬的“老一撮毛”擔綱,只見他在四五丈高的杉木桿上緣索如飛,直登頂端,站在僅有碗口大小的桿尖上表演“金雞獨立”、“王八曬背”,博得滿堂喝彩。其子“小一撮毛”也上場表演高空鞦韆,同樣沒有保護設施。
  解放後馳名國內外的飛車世家蔡紹武、華僑雜技團團主吳氏兄弟等,抗戰時期都曾一度淪落到沙嘴賣藝。
  打拳耍棍的武打者推銷大力丸、跌打損傷膏藥,他們的武術、氣功是真功夫,常被吸納入雜技團表演,如“飛刀”節目。早先在沙嘴賣藝,後來在城裡集資開打藥店的張三九、劉華都不會唱戲,卻常應川劇團之邀,參與《目蓮戲》演出,扮雞腳神,執行釘叉、擲刀表演。另有不少表演硬氣功、流星、飛鏢等賣打藥者,時來時去,不成氣候。
  直至上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整頓朝天門碼頭,凡此種種銷聲匿跡。  (原標題:老重慶水碼頭前塵舊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x99zxcjd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